下载试题
当前位置:
学科首页
>
现代文阅读
>
实用类文本阅读
>
试题详情
难度:
使用次数:160
更新时间:2017-03-09
纠错
1.
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文后各题。

熊十力先生

北大的老师们中,有一位唯一在家里上课的老师,就是熊先生。因为他受不了上下课时间的约束。熊先生认为听者得不到实际的益处,他写给选他课的同学们的一封信,有“师生蚁聚一堂,究竟有何受益”的话。这封信贴在哲学系办公室有很长时间。

先生冬天室内不生炉火。听课的学生全副冬装,坐着听讲。熊先生开的课是两个学分,也就是两节课。但熊先生讲起来如长江大河,一泻千里,每次讲课不下三四个小时,而且中间不休息。他站在屋子中间,从不坐着讲。喜欢在听讲者面前指指划划,讲到高兴时,或者认为重要的地方,随手在听讲者的头上或肩上拍一巴掌,然后哈哈大笑,声振堂宇。

“七七”事变后,熊先生冒险化装成商人,乘运煤的货车逃出北平,辗转到了武汉,又到了四川壁山县。熊先生没有闲着,写他的《中国历史讲话》。我们去看望他,熊先生兴致勃勃地谈他的《中国历史讲话》的内容梗概,大意是讲“五族同源”说。在民族危急存亡关头,对中华民族的热爱,促使他不知疲倦地撰写他的这一著作。

在四川八年,熊先生生活很不安定,只好投靠老朋友、老学生,艰难度日,和家属不在一起。但他没有一天不讲学,没有一天不修改他的《新唯识论》语体文本。

马一浮先生与熊先生多年来是学术上的知己。抗战期间有一段时间有点不愉快而分手,后来抗战胜利后,两人友好如初。我和熊先生通信,有些见解,熊先生认为有道理的,也把信转给马先生看。

熊先生对他的学生凡是去看他的,他都留下,吃住和他在一起。学生给老师带点礼物,如带只鸡,送点药物,熊先生也不客气,慨然收下,相处如一家人。但是在学问上有错误,熊先生也不客气地指出,从不说敷衍、客气话。有问必答,甚至问一答十。跟熊先生在一起,令人有虚而往、实而归的感觉。和熊先生相处,好像接近一盆火,灼热烤人,离开了,又使人思念难以忘怀。

先生这个人,以他的存在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哲学的典型。一生坎坷,没有遗产留给儿孙。几十年来,没有见他穿过一件像样的考究的衣服。伙食注意营养,却不注意滋味,甚至可以说他吃了一辈子没有滋味的饭。熊先生博览群书,不讲究版本,手头藏书很少,可以说没有藏书。我认识的学者中,熊先生是唯一没有藏书的学者。别人也许觉得他贫困,他却显得充实而丰足。别人也许认为他不会安排生活,他却过得很幸福、坦然。他也像普通人一样,有时为了一点小事发脾气,过后,却深自谴责,好像雷阵雨过后,蓝天白云分外清新,他胸中不留纤毫芥蒂,真如古人所说的,如光风霁月。他具有只有他才具有的一种人格美。

我常想,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这样?我感到熊先生在生命深处埋藏着一个高远的理想。熊先生在北平的寓所有一副自写的对联:“道之将废也,文不在兹乎”。这十个字,充分说明了熊先生的理想。他孜孜不倦,汲汲遑遑,从南到北,开门授徒,著书立说,无非是为了这个理想。熊先生讲学,不问对象(有学人,也有官僚政客、商人)是否值得讲,听讲者是否真正愿意听,他总是苦口婆心、锲而不舍地讲授。讲述的中心,无非要人们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。他中年以后,建造自己的哲学体系后,“舍佛归儒”,除了在他著作中写出来的,理论上发现的佛教哲学缺失外,还有一个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的“第一因”——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。有了这种深挚的爱,虽长年病躯支离,却肩负起振兴中华文化的责任。这种深挚而悲苦的责任感,是二十世纪多灾多难的中国爱国的知识分子独有的。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得愈深刻,其深挚而悲苦的文化责任感也愈强烈。熊先生为了他的理想,生死以之。

(选自《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》,有改动)

相关链接

①熊十力,著名哲学家,新儒家开山祖师,国学大师。1949年后,以特别人士身份受邀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。文革期间,他的著作被当作“反动复古主义”而遭到批评,他痛彻地感到:不但他的书无法再写下去,他所承继的国学亦将濒于绝灭。他常常口中念念有词:“中国文化亡了!”“中国文化亡了!”后绝食身亡。(摘编自百度百科)

②如我所见,熊先生精力壮盛时,不少传世之作。比及暮年则意气自雄,时有差错,藐视一切,不惜诋斥昔贤。吾在《书后》一文中,分别的或致其诚服崇敬,又或指摘之,而慨叹其荒唐,要皆忠于学术也。学术天下公器,忠于学术即吾所以忠于先生。吾不敢有负于四十年交谊也。(梁漱溟《忆熊十力先生》)

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,最恰当的两项是(   

A.熊十力先生认为学生在教室里上课要受到上下课时间的约束,得不到实际的益处,因而公开反对在教室里上课,而是在家里上课。

B.熊十力先生上课情感充沛,酣畅淋漓,兼以动作、神态,讲授生动,和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》中的梁任公上课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C.“和熊先生相处,好像接近一盆火,灼热烤人,离开了,又使人思念难以忘怀”一句,写出了作者对熊先生为人的赞赏和治学的批评。

D.在理论上发现佛教哲学有缺失和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,是熊十力先生建造自己的哲学体系后“舍佛归儒”的两大主要原因。

E.梁漱溟认为,熊十力先生精力旺盛之时撰写了不少流传后世之作,而晚年的作品则时有差错,甚至诋斥昔贤。这令梁先生慨叹。

10熊十力先生具有哪些人格美?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。

11文中说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这样”,从文中看,“什么力量”具体指什么?熊十力先生又是怎样做的?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。

查看答案
题型:现代文阅读
知识点:实用类文本阅读
下载试题
复制试题
【答案】

9B E

10.①性格豪迈,在家中上课,不受约束。②热爱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,颠沛流离之际不废讲学、著述。③既重师生情感,又坚持学术,有错必纠。④胸怀坦荡,不留芥蒂。⑤为了高远的理想,生死以之。(一点1分,五点全对5分。意思相近即可)

11.这种力量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。(2分)熊十力先生是这样做的:树立高远的理想。(2分)不问对象,总是苦口婆心地讲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。(2分)著书立说,最后在文革期间为传统文化而亡。(2分)(任意三点即可)

【解析】

9

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。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,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,A“学生在教室里上课要受到上下课时间的约束”错,原文是说熊先生“受不了上下课时间的约束”;C“治学的批评”错,作者对熊先生为人和治学都持赞赏态度;D“两大主要原因”不全对,“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”是主要原因。

【考点定位】分析语言特色,把握文章结构,概括中心意思。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

【易错警示】在传记类文本阅读题中,涉及到文章的细节、结构、传主的品格等等多方面,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,牵拉因果、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等。答题时应仔细注意题干内容,在回到原文中,与原文内容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,并分析判断。分析判断时,要注意选项中那些绝对、不全面、牵强、似是而非等特征的方面。例如选项A“学生在教室里上课要受到上下课时间的约束”错,原文是说熊先生“受不了上下课时间的约束”;选项C“治学的批评”错,作者对熊先生为人和治学都持赞赏态度等。

10

试题分析:题干问的是“熊十力先生具有哪些人格美”,本题的难度在于,要扣住“人格美”这一关键词,统观材料,选准角度,做有针对性的概括和简明扼要的分析。联系材料看,熊十力先生性格豪迈,在家中上课,不受约束;热爱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,颠沛流离之际不废讲学、著述;既重师生情感,又坚持学术,有错必纠;胸怀坦荡,不留芥蒂;为了高远的理想,生死以之等。

【考点定位】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。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

【技巧点拨】解答本题之前,考生应认真审题,“熊十力先生具有哪些人格美”,然后理解“人格美”这一词语的意思,再依据题干所说,到文中圈划出相关的信息,最后依据分值分条作答。

11

试题分析:题干问“文中说‘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这样’,从文中看,‘什么力量’具体指什么?熊十力先生又是怎样做的?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”,第一问,首先要通读全文,找出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这样”文字在文中所处的位置,即在文章最后一段,然后“瞻前顾后”进行分析概括,文中说“讲述的中心,无非要人们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”,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为“这种力量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”。第二问“熊十力先生又是怎样做的”,此题答案依然要在文章最后一段中筛选,并结合“相关链接”,中内容分析其为了实现他的理想所作所为即可。语言要简洁、概括。

【考点定位】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。能力层级为探究F

【技巧点拨】解答此类题目,考生要认真审题,明确问题关键所在,确定答题范围后,再认真分析概括。如本题问“文中说‘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这样’,‘什么力量’具体指什么”,我们首先要确定答题区域,再去筛选分析,然后围绕第一问,再分析第二问相关的人物的行为、事迹。

=
类题推荐:
实用类文本阅读
加入组卷
进入组卷
下载知识点
知识点:
版权提示

该作品由: 用户汤辉分享上传

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。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。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 可圈可点 ,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。
终身vip限时199
全站组卷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
立即抢购


0
使用
说明
群联盟
收藏
领福利